学校要闻
教师“领航工作站”助力“强国行” ——学校举办“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涵养高尚师德师风” 师德培育专题研修班(第六期)
发布时间: 2025-06-25
浏览次数: 1637次
发布部门: 马克思主义学院
撰稿:金梦暄、孔斯丁
摄影:孔斯丁
初审:孔斯丁
复审:王奕衡
终审:刘苍劲
为扎实推进高校教师“领航工作站”建设,强化政治引领、促进政治吸纳,学校创新工作载体,将工作站全体在站成员纳入“强国行”专项行动团队。6月19日至22日,学校依托“强国行”行动,组织“领航工作站”成员赴云南西双版纳开展第六期师德培育专题研修班。此次研修结合党组织联建共建,旨在通过沉浸式实践,引导优秀青年教师骨干在服务强国伟业中站稳立场、明晰方向、练就本领,实现思想与业务“双成长”,不断丰富我校教职工文化生活。学校副校长、工会主席张殿波,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、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奕衡及二十余名“领航工作站”核心成员参加研修。
筑牢思想根基:理论引领明方向
张殿波在开班仪式上作动员讲话,她强调,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生命线,更是服务强国伟业的内在要求。希望各位老师深刻领会新时代赋予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,增强加强师德修养、提升育人本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,珍惜学习机会,全身心投入各项活动,深入思考,积极交流,力求学有所获、学有所成。
王奕衡组织学员深入研学《普通高等学校教师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标准(试行)》等核心文件,通过对文件条文的细致解读,学员们深刻认识到,加入“强国行”团队是接受组织培养、提升政治觉悟、向党组织靠拢的宝贵实践,为走稳“又红又专”之路夯实思想根基。
张殿波在开班仪式上作动员讲话
追寻红色印记:感悟奉献铸师魂
6月20日上午,学员们走进西双版纳曼听公园,在庄严肃穆的周恩来总理铜像前开展现场教学。通过了解铜像的建造背景、设计理念及其背后蕴含的动人历史故事,学员们深刻感悟到周总理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心系边疆、情系人民、鞠躬尽瘁的崇高风范和无私奉献精神,激励着每一位学员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坚守奉献,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伟业。
研修班学员在周恩来总理铜像
随后,学员们参观了曼听公园内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,通过丰富的史料和展示,深化了对中华民族的认识,增强了在教育教学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、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责任感。这堂“行走的思政课”,让政治引领从理论走向实践,让“人民至上”的立场在学员心中深深扎根。
研修班学员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
研修班学员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
锻炼团队协作:协作探索聚合力
当日下午,研修班学员们前往勐远仙境——开云手机站·官方版在线教师研修基地,在雨林险径与溶洞秘境中经历实战淬炼。通过在泥泞中挽臂同行,险峻处伸手相助,黑暗中冷静判断,未知里勇于探索,学员们深刻体会到,实现强国伟业,既需要“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”的团结协作,也需要“敢为人先、勇攀高峰”的探索锐气。这场融合了力量与智慧的挑战,有效锻造了青年教师骨干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开拓创新品质,为未来在教学科研中攻坚克难、协同育人注入了强大动能。
研修班学员互相帮助穿越热带雨林
促进民族团结:傣语课堂连心桥
6月21日,学员们走进当地傣族村寨,参与了一堂生动的傣语学习课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,大家认真学习了傣族日常问候语和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等饱含深意的句子。这堂语言文化课,不仅是一次语言技能的体验,更是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。学员们通过亲身学习和交流,增进了对傣族文化的了解与尊重,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深厚情谊,进一步强化了作为教育工作者促进民族团结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与行动力。
研修班学员参加傣语课堂
张殿波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
本次师德培育专题研修班,是学校依托教师“领航工作站”深化青年教师政治引领与政治吸纳的战略举措。学校通过“强国行”这一鲜活载体,巧妙融合思想淬炼与能力提升,让学员们在理论研学中筑牢信仰根基,在团队协作中锤炼集体精神,在民族交流中深化家国情怀。这种浸润式、一体化的培养模式,促进了青年教师思想素质与业务能力的同步提升、同向发展,有效引导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深刻认同党的主张,自觉站稳人民立场,激励广大教师以更加坚定的信念、深厚的情怀和精湛的本领,投身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伟大事业,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。